第壹章 | 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五個基礎
(一)企業數字化轉型要轉意識:為什么數字化轉型必須一把手親自干
做數字化轉型必須要有戰略性的高度,遠不是上一套系統、用一套自動化設備那么直接和簡單。數字經濟時代,以客戶為中心,滿足客戶需求要有全面的協同能力。這就需要企業一把手親自參與。為什么一把手一定要把數字化轉型的任務扛在自己肩上?因為有三張圖在一把手的腦子里:
D1,用戶價值圖,這是對外,你要理解你的用戶;
D2,業務演進圖,這是對內,你要理解你的業務方向;
D3,架構生長圖,這是對未來,你要理解這家企業要變成什么樣。
這三件事情是沒有人可以為一把手代勞。
所以,要想數字化轉型,首先要對外看,有“用戶價值圖”,對內看有“業務演進圖”,對未來有“架構生長圖”,有這樣的全局性思維,才可能成功。數字化轉型必須讓一把手親自參與。不是因為有權威、有地位,說話別人會聽,真正的原因在于,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,這三張圖只在一把手這個“船長”的腦袋里,別人沒法替代。
用戶價值圖
為用戶解決問題,為用戶帶去價值,這是數字時代企業的立命之本。
數字化轉型不能丟給IT部門自己干,不是IT團隊能力不行,而是因為對企業來說,IT是一個縱向的能力。要解決具體的業務問題,為用戶創造價值,還需要橫向的業務能力也參與進來。
有“用戶價值圖”,才能跳出部門單一的維度,不被技術、業務等具體問題束縛,而是綜合各個方面來看問題,才能真的為用戶解決問題。但用戶價值圖不是在哪個部門手中,而是超越于部門之上。
業務演進圖
任何一個企業,只要到達了一定的規模之后,不同業務部門之間就會出現利益沖突。但對企業這個整體來說,一個業務部門看到的都是眼前的局部,很難跳出自己的業務角色,更不可能考慮企業發展的“第二曲線”。
企業必須有超越業務主管的角色,不只是關注業務的現狀,更能對業務的演進心中有數。這個人,只能是一把手。一把手帶著業務演進這張圖,親自參與企業的數字化轉型,不只是簡單地做一個網站,把線下搬到線上,而是從企業運作模式上進行通盤考慮,利用數字化帶來的能力,去發掘企業新的競爭力,重構新的業務流程。這是一家企業能夠生存,能夠轉型,能夠持續創新的關鍵所在。
架構生長圖
所謂架構,就是企業的內在基因?;蛴惺裁醋饔媚??企業每天都要面對市場帶來的很大的不確定性,如果市場稍有變化,企業就做出應激反應,或者在各種趨勢里隨波逐流,這樣的企業很難長大。
想要不斷成長,持續發展,就需要確定性?;虻淖饔镁驮谶@里,它能夠為企業在風云變幻的外部環境下,提供確定性,專注于成長。
架構生長圖,是一張描繪未來業務愿景的藍圖。怎樣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,長大以后應該什么樣,這件事別人無法定義,只有“船長”心里才有。
數字化轉型是一個持續看向未來的過程,是一個動態的過程。
(二)企業數字化轉型要轉組織:為什么IT能力必須建在業務上
企業數字化轉型,需要業務IT一體化,就是把技術能力建在業務上,由業務主管擔任負責人,業務人員和技術人員一起成立數字化的團隊。技術人員不再是單獨的一個部門,而是成為具體業務部門的一部分,形成一種長期固定的組織形式。這樣的組織形式能發揮三個作用:糾偏、預判和生長。
①糾偏
首先個作用,就是糾偏。
數字化轉型需要圍繞著“業務主導、IT使能”這個核心,技術必須懂業務規則才能施工,業務必須和技術的流程相配合。如果這雙方不在一起工作,技術的落地一定會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走樣、變形。只有指導員和官兵們在一起,新的思想、前線的戰況,才能互相同步。
②預判
把技術能力建在業務上,還有一個作用:預判。
以前,需要和業務開會,業務人員用兩個小時告訴他,這到底是個什么需求,在解決客戶的什么問題,為什么很重要。但會開完,這位技術人員可能也是似懂非懂。因為距離前端客戶太遠了。
這還只是提需求環節,更別說其他情況了,這位技術人員收到的信息永遠是滯后的,甚至可能是失真的。
而當把IT能力建立在業務上時,技術人員每天就和業務坐在一起,看業務是怎么工作的,看自己做出來的產品業務是怎么使用的。對技術人員來說,他對業務需求的感知不僅會同步,還會超前。因為他是從技術的思路出發解決問題的,可能業務還沒意識到這個環節可以靠技術來優化,這位技術人員就已經想到了。
③生長
技術人員身上具備的技術能力、數字化思維,在這樣的組織模式下會被成倍的放大,甚至可能為企業帶來意料之外的能力提高。
這種組織模式下,能力不是封閉固化的,而是在不斷生長的。這就是第三個作用。
以前的組織模式,是供給依賴型,技術能力有多少,業務問題就解決多少。但現在這種組織安排下是業務主導,技術能力可以根據業務需求生長。
技術已經成為驅動企業發展的能力要素,這已經是共識。但是,很多企業沒有意識到,人在哪兒,能力就在哪兒。以往的組織形式之所以沒辦法在數字化轉型中發揮作用,就是因為忽略了:能力是長在人身上的。
傳統企業很容易守著一套老思想,認為技術就是碼農,就是伺候機器的,這就是在把技術人員當工具。企業也因此損失了自己的創新能力。企業要做數字化轉型,必須破除工具思維,把重點放在“人”身上。
(三)企業數字化轉型要轉方法:數字化轉型的施工次序分哪三步
數字化轉型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,企業需要循序漸進,那這個循序漸進的次序是什么?
定義一個清晰的業務對象,是D1步。比如企業的用戶、合同、知識。企業想管理什么、想讓什么為業務產生價值,就圍繞什么進行數字化。從業務對象開始,抽取出業務過程,是D2步。這一步也能看出來企業前面定義的業務對象合不合適,業務對象一定是可以抽取出業務過程的。業務對象衍生出了業務過程,企業想復用這個過程,提高效率,這還需要D3步,就是業務規則。
數字化轉型不是針對業務的,更不是針對職能、部門的。數字化是針對業務對象的、業務過程和業務規則的順序逐級展開的。 其中對象的數字化需要數據工程師,過程的數字化需要代碼工程師,規則的數字化需要算法工程師。企業的數字化轉型的這三步,難的就是把業務對象定義出來。這個業務對象不能是一個一成不變的物體,得是個活生生的、不斷成長的活物。
比如港口要數字化,它的業務對象是什么呢?是一艘艘的貨船?是船上的貨物?是港口的裝卸工人?都不是。如果這么定義,那我們總覺得港口就是地圖上的一個節點。
當我們以不斷成長的活物來定義業務對象是,我們可以將港口數字化的對象定義為航線。
圍繞著航線,我們就可以把航線分類,比如海運航線,客運航線,再把每個航線的每一個集裝箱數字化。只有圍繞著航線,才能把所有的數字化資源全都歸納到一個對象里面。這么定義完,港口就不再是地圖上的一個節點,而是遍布海洋的一張網。港口也不再只是個港口,而是一家航運服務公司。
數字世界不是一天建成的。企業得先把業務對象定義出來,然后讓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,依次按過程、規則的邏輯自然展開。
(四)企業數字化轉型要轉文化:怎樣才能讓員工愿意共享
數字化轉型要求數據能夠貫通,但傳統企業各部門之間壁壘深厚,如何做到讓員工愿意共享呢?數字化轉型,必須要轉文化。
數字化轉型中的轉文化,轉的是各自為戰、不開放共享的文化。建立一個鼓勵共享的機制,讓員工將分享知識和幫助他人變成一種自然的義務,才能使知識順暢地流動起來。
文化要轉型,評價體系也必須改變。要想讓員工更愿意共享,一把手就要把獎勵分到那些愿意共享的人頭上。愿意共享的人多了,形成了氛圍,才能說企業在文化上轉型了。 除了鼓勵,還需要進行處罰,對于不愿意共享的人和團隊,公司需要有懲罰措施。
文化就像是空氣,需要持續不斷地維護。轉文化不是一下就轉過來的,它一定是一個長期工程。
(五)企業數字化轉型要轉模式:怎樣讓企業的新舊系統跑好一場接力賽
對企業一把手來說,有了當好“船長”的意識,也知道了組織模式該怎么轉變,掌握了數字化轉型的次序和方法,也明確了各自為戰的文化要轉向開放共享的文化。
但是,真正開始實施的時候,直接擺在眼前的挑戰就是過去的應用系統一大堆,這些舊系統該怎么處理?
數字化轉型需要企業一把手轉變的工作模式,其實就是三個通:
數據通,舊系統不需要推倒重來,打通數據,穩定運行;
平臺通,建立同源共享的數據平臺,新舊系統之間的數據語言一致;
未來通,基于數據,用新的技術和管理模式來重構業務流程,重塑用戶體驗。
數據通
對非數字原生企業來說,全部推倒,重構一遍,當然不行。不僅成本很大,還造成了對經驗的浪費。
這就要求企業的一把手轉變工作模式。以前,業務應用系統獨立運作,數據也是割裂存在于這些應用系統中?,F在,數據成為企業的重要資產,一把手就得轉變工作思路,用“數據通”的方式,復用歷史系統的數據資產,正確看待數據,用好數據,讓數據發揮價值。面向用戶界面,打造出全新的體驗。如同進行一場長跑比賽,老運動員不必直接換下場,它們可以把積累的經驗傳遞下去,讓企業贏得比賽。
平臺通
數字化轉型的工作模式里,通過數據平臺來實現新舊系統的順利交接,無論是老系統還是新系統,數據要都能在同一個數據平臺上被調取、被分析和被共享,這就是“平臺通”。
整個公司圍繞業務對象把數據打通,建立在一個同源共享的數據平臺上。數據拉通之后,任何一個員工或者部門,在授權范圍內想要調取公司的信息,都能看到授權范圍內的完整、準確的數據。
這樣一來,公司的數據平臺就可以提供各種增量服務了,比如平臺可以把合同分解成不同模塊,包括合同號、合同金額、合同期限等等,然后提供自動生成客戶合同。再比如,基于完整準確的合同數據,平臺可以提供一個風險預警的服務。
舊的業務系統要保證穩定運行,同時用統一語言構建起來的數據接力棒,和新系統對接,讓新舊聯合起來,發揮更大能量。
未來通
要基于新的技術和新的管理模式,用數字化方式重新定義面向未來的業務,重構業務流程,這就是“未來通”。
對于企業一把手來說,就得有更大的視野,不只是要掌控新老運動員當下的狀態,還要知道目前這條賽道上發生的一切,更要有站在終點線、贏在終點線的視角,看整個賽場局勢的能力。這樣,才能讓新的運動員用更智能、更前沿的方式往前跑,才可能為企業跑出一個新的賽道。
第壹章 | 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三個保障
(一)企業數字化轉型要瞄準用戶: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以用戶為中心
數字化是給用戶用的。而每天、每時、每刻都在和企業的數字化產品打交道的用戶是企業自己的員工。員工只有在自己享受到了“以用戶為中心”帶來的優質服務后,才能為客戶、合作伙伴、消費者帶去同樣高質量的服務。
在選擇服務對象時,企業需要以時間價值高的用戶體驗為中心。企業除了把握好“以用戶為中心”,還有第二個關鍵詞:體驗。
要實現真正的以用戶為中心,就必須把焦點從“功能”上移開,轉而瞄準“體驗”。一個好的體驗需要具備兩個核心:極簡,操作起來不能復雜,越簡潔越好;流暢,操作方式不能磕磕絆絆,得流暢。 以用戶為中心,要給用戶好的體驗,做到了簡潔流暢,還需要幫助用戶成功,也就是使能用戶。
什么叫使能?以員工經常會面對的工作場景為例:
集團新推出一個政策要員工學習掌握,以便能夠給客戶解答。傳統的做法是組織班會培訓,或者在企業辦公平臺上,整理一堆幫助文檔,讓員工自己查看。但這種做法的效果如何呢?通過調研可以發現,這些幫助文檔有很大一部分壓根沒人看過。
這就是沒有做到使能用戶,沒有幫助用戶成功。
使能用戶應該是什么樣?就是從“人找知識”,變成“知識找人”。
數字化的企業不只是有搜索引擎,有幫助文檔,還需要推薦引擎,并對知識和用戶做了畫像,把合適的知識推送到合適的員工面前。
比如,新員工不知道如何發起跨部門協作,系統就把通訊錄推薦到他面前,也把協作文檔發送給他;剛剛晉升的團隊領導,自己還沒來得及想管理的事兒,系統就已經自動把團隊管理的課程推薦到他面前;銷售談好了客戶,系統就會推送合同模板,供他選擇。
這些服務,不只是簡潔、流暢了,而是在為員工的成長和發展提供幫助。這就是高層次的用戶體驗。
以用戶為中心要瞄準用戶的體驗,這里的體驗不是某個局部的體驗,而是全局的體驗。
想明白這一點以后,怎么保障數字化項目始終圍繞全局體驗展開?就是“組織保障+制度設計”。
所謂組織保障,就是企業需要有一個獨立的機構,它能夠始終站在全局視角,確保數字化項目是符合全局體驗的。一旦項目跑偏,它要做出仲裁,及時糾正。這個機構的成員一定要是來自各個業務的代表,這樣才可以做到立場不偏不倚。
所謂制度設計,就是對需求的裁決要有一套評估方法,比如場景夠不夠全、業務覆蓋夠不夠廣、數據測算邏輯有沒有道理等等。
通過人和機制組合,來確保數字化項目是真正圍繞全局體驗不斷展開。
數字化轉型的個儀表盤是“以用戶為中心”。通過兩大關鍵詞掌握它,一個關鍵詞是“用戶”,而且要注意區分所有用戶和時間價值更高的用戶。在企業內部,時間價值高的是作戰部隊,數字化轉型要優先滿足他們的需求。
還有一個關鍵詞是“體驗”,要聚焦在用戶的體驗上,而不是產品的功能上。如果數字化產品能夠用起來簡潔、流暢,還能使能用戶、尊重用戶,關注企業的全局體驗,不跑偏,那就能夠給用戶帶去高質量的體驗。
牢記并抓住這兩大關鍵詞,就能真的做到以用戶為中心。
(二)企業數字化轉型要對準業務:怎樣確保數字化為業務所用
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,確保數字化沒有偏離業務目標,才能讓數字化轉型保持良性的發展。
對準業務場景
首先,“對準業務”后面其實還有兩個至關重要的字——“場景”。做數字化要對準業務,其實是要對準業務的場景。在企業內部,業務場景主要指的是企業經營的方方面面,比如制造企業的生產線、倉儲管理、客戶服務、員工的工位等等,都屬于業務場景。
對準業務場景強調的是,企業開展各項工作的時候,會遇到什么樣的問題,要怎樣采取行動,以及這樣做能帶來什么價值。
如果做一個數據大屏,只是展示數據,不支持預警,也不支持作業這些具體的行動的話,那它的作用本質上還是停留在過去層層發通知的工作方式上,并沒有實質的進步。但現在,它能讓企業用更短的時間發現問題,還能用更短的鏈條解決問題,這才是對準業務的價值,也才是數字化帶來的根本變化。
大大小小的業務場景也有很多很多,每個業務場景還能不斷細分。怎么確定該對準哪些業務場景呢?
要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! 在做數字化轉型時,企業不可能全都同時做到數字化,數字化轉型需要一步一步走。那在具體做決策時,對準業務的場景作戰,到底是哪個場景呢?在兩個業務場景面前,先做哪個,后做哪個?
簡單直接的判斷方法,就是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。舉個例子。假設你現在是一家酒廠的老板,面對的業務場景,光是酒的產品線,就又可以拆分成生產、加工、倉儲、運輸、銷售等等,同時都實現數字化,難度有點大,那先選哪個做呢?這時就得先考慮主要矛盾。對酒廠來說,釀酒工藝復雜,生產加工環節的數字化是有風險的,糧食蒸煮、投料、發酵、取酒等等,主要靠人工。這通常是一家造酒企業的獨門手藝,也是很難數字化的部分。所以,這就不是主要矛盾。
對酒廠來說,不論是已經生產出來的瓶裝酒,還是生產酒的原材料,都事關重大,必須得有完善可靠的倉儲。這就是這家酒廠現在做數字化應該抓住的主要矛盾。比如可以靠數字化倉庫控制,實現恒定的溫度、濕度,等等。
那如果再往下細分,倉儲也有很多業務場景需要考慮,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么呢?
釀酒靠的是基酒,這個基酒就像是酒的坯胎,酒的生產全靠它。所以,倉儲中核心的場景就是確?;频陌踩?。如果基酒出了問題,比如被污染了,著火了,那后果不堪設想,危及的可是整個酒廠的生命線。
這個時候,酒廠數字化的步就是對倉庫建立一套數字化安防系統,不僅能感知到倉庫的溫度濕度,還能對電力、消防等多個維度實時監控,更高效地保障基酒倉儲的安全。
就這就是抓主要矛盾。這樣一來,能有次第的解決企業面對的問題,不至于亂了陣腳。而且,主要矛盾存在的地方,往往也是容易出效果的地方,解決好了,也會讓后續的數字化轉型看到樣板,獲得動力。
人、錢、機制三管齊下
數字化轉型必須要有技術人員,但不能只有技術人員,還有兩類人也要參與進來:業務人員和運營人員。
讓業務人員參與,不是為了讓他們管理項目,而是因為他們往往是設計業務的人。不僅知道現階段業務怎么做,還知道下階段業務該往哪兒走,這對于數字化的項目來說是不可或缺的部分。
讓運營人員參與,因為他們是未來用這個數字化產品的人,他們參與整個過程,才能保證產品終能被用在實處。
在組建這個作戰部隊的時候,要注意做好溝通,尤其是要向所有參與人員普及數字化項目的價值,說明這個項目未來預計達成的效果。
有了人,還得有錢。
很多企業里常見的做法,就是撥一筆錢作為數字化項目專項資金。這么做的一個后果是這筆錢使用效率特別低,很不合算。為什么會這樣呢?因為錢是公司出,當然是不花白不花。這種做法還可能會導致一個更惡劣的情況出現,就是申請項目是沖著錢來的,不管項目是不是真的對業務有幫助。
正確的用錢的方案應該是:每個業務部門承擔自己的數字化項目的成本。這樣業務部門就會仔細權衡,我的團隊有沒有數字化的場景,要不要做這個項目,怎么做才能把錢花在刀刃上。 當然,全部讓業務部門承擔,也不現實,公司一定要在集團層面對一些特定的項目注資。什么樣的項目算“特定項目”呢?
一種是單個團隊的項目,但能帶來跨團隊的更大收益。 比如,供應鏈團隊發起了一個打標簽的項目,給設備打上數字標簽,方便識別它的各類信息。很明顯,這個標簽對下游的生產制造、銷售、配送,甚至交付服務團隊都會有幫助,那這就是企業應注資支持的“特定項目”。 還有一種“特定項目”,就是公司層面的戰略性項目。單靠少數幾個部門做不了,必須集合全公司的力量才能推進,那當然得公司出錢。 人和錢的問題都解決了,也做到了對準業務場景作戰,還必須引入第三方作為機制保障,從項目立項、執行到驗收,全流程做好評估和監管。這里的第三方,得是收益部門和審計人員一起組成。 立項階段,容易出現的情況就是業務之間“打架”,導致數字化項目重復建設,或者做出來以后,不能被有效使用。這個時候如果有第三方做評估,從項目的可行性到終落地的效果,站在公司層面做一個全方位的判斷,就能保證上面的情況不發生。 執行階段,第三方的作用很明顯,可以保證項目實施始終不偏離目標。 在驗收階段,做項目的人打分不夠客觀,得讓使用的人來作評價才夠公正,所以,得是收益部門驗收。而審計人員不僅僅是算賬,更重要的是在驗收過程中,站在第三方視角及時發現問題,在大面積投入使用前盡快迭代。這樣不僅保證了項目能夠產生確定的、高質量的結果,也是在不斷確?!皩蕵I務”真的對準了。
在數字化過程中對準業務時,首先,必須時刻牢記,業務后面還有一個詞,場景,必須對準業務場景作戰。第二,面對各種業務場景難以決策時,企業要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。后,落實過程中,組建好作戰部隊,規劃好項目資金,還要注意引入第三方,在機制上做好保障。
(三)企業數字化轉型要打造平臺:怎樣才能沉淀企業能力
企業數字化轉型,是將各項能力拆解成一個個能力塊,沉淀在平臺上,共享給所有員工和業務。由此可見,平臺在企業數字化轉型中的重要意義。對于非數字原生企業來說,打造數字平臺難在哪兒呢?
打造數字化平臺,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:數字平臺要沉淀企業的能力,到底是什么能力? 是要沉淀企業的通用能力。比如員工用行政系統定會議室,用企業郵箱發郵件,用人事系統查工資......這些場景看上去各不一樣,但它們其實都要做同一件事,就是“用戶登錄”。而“用戶登錄”的本質是身份識別,這就是通用的能力。
如果該被沉淀的通用能力沒有沉淀下來,會發生什么事? 集團企業一般會有大量客服人員。企業的運行,對客服能力的需求量大。業務問題復雜度變高了,必須由專門的人解答的問題,才能正常運行。員工有什么問題了,就找對應的客服就行。聽上去挺好對不對?其實不是,這樣的用戶體驗很不好。 因為每個條線各有各的客服熱線電話,用戶有問題了,先要想自己的問題歸誰管,然后還要去翻找相應的電話號碼,很不方便。對企業來說,不通的客服人員就是不通的客服團隊,存在大量的重復建設的問題。
客服能力這種通用能力沒有沉淀下來,解決不了用戶問題,還浪費企業資源。 而通過通用能力的提取,建立統一的客服服務,用戶不管在什么地方,什么時候,都可以通過多個渠道在同一個客服平臺上尋求幫助。更關鍵的是,智能客服系統可以引入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,通過算法和訓練,將簡單問題的解答都留給了機器人,這樣省去了大量的人力,還能快速響應用戶的提問。
非數字原生企業在打造數字平臺時,需要基于企業整體,先處理好通用能力和特殊能力之間的關系。
服務市場
能力塊都有了,也都放在數字平臺上了,并不是就完成了沉淀企業能力的任務,因為這個時候的平臺,只能說是一個功能齊全的集合,并沒有提供服務。
一個對企業來說有生命力的數字平臺,應該是一個服務市場,它是動態的,是為業務提供服務的。
提供功能和提供服務,存在明顯區別。
以設計供電方案為例,提供功能就是在平臺上選擇,在這種情況下要使用的設備、規劃的路線、準備的材料等。而提供服務不是功能的簡單堆砌,而是一套面對場景的解決方案。平臺會從需求出發,設計好不同的方案組合。用戶只需告訴平臺這個供電需求是在什么地方、用途是什么,那平臺就會根據需求,直接設計好一整方案提供給用戶。
一個具有生命力的數字平臺能夠基于業務場景給業務提供服務。
再舉一個倉儲管理為例。
假設你是一家企業物流部倉儲管理人員,想要利用數字化手段提高倉儲能力和作業效率,比如貨物配送揀選更快捷,比如安防控制更方便等等。那數字化平臺提供給你的不是這樣一個一個的功能,而是一整套的解決方案。從你倉庫的有線、無線網絡架設,到設備監控,智能刷臉閘機,都被考慮在內。以及貨物標簽打印、根據訂單自動備貨、貨動人不動的作業方式等等。
開放共建
有生命力的數字平臺,它是一個動態的服務市場,而且這個服務市場是開放的。
企業的數字平臺應該把自己的能力開放出來,讓業務一起共建。
比如企業的供應鏈團隊給設備打標簽的例子,下游的生產制造、銷售、配送,甚至交付服務團隊都能從中受益。通過這個數字平臺,平臺可以邀請供應鏈團隊的IT人員一起利用平臺的技術能力進行開發,而且做完以后,可以直接通過平臺給其他團隊使用。
這樣的數字平臺不只是敏捷高效,還更有生命力。
非數字原生企業該如何打造數字平臺?沉淀通用能力,用提供服務、開放共建的思路打造一個有生命力的數字平臺。
以用戶為中心、對準業務作戰,共同構成了數字化轉型中的三個儀表盤。它們的良性運轉,是數字化轉型穩步發展的重要保障。
![]() | ![]() |
免費咨詢熱線
星期一至星期日,24小時在線
135-5868-8521
028-85213969
本站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互聯網,如有侵權及時聯系管理員刪除,謝謝!